按钮文本
巴南大山里的非遗文化“守艺人”周成文父子
来源: | 作者:古御堂 | 发布时间: 2017-04-01 | 4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周成文正在创作雕刻作品


选材、雕刻、打磨……工人们都下班了,周成文一个人在布满木屑的工作室内,借着一盏灯光在创作。


他就是大山深处的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的重庆古御工艺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成文


周成文出生于1954年,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周氏传统木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和父亲学习木工技艺。“小时候最喜欢看爸爸做木活,他偶尔会做一些小玩具给我,我爱不释手。”周成文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木雕的热爱儿时起就在心中生了根。


周氏传统木雕多为小器作木雕,其造型奇巧、工艺精美、匠心独运,主要功能以装饰、点缀、搭配为主。民间艺人结合宫廷木雕,创新发展了小器作技艺。


“我从事过很多职业,但无论什么时候,对雕刻艺术的热爱一直没有变。当农民的时候,空闲时,我经常用泥巴和瓜果蔬菜雕出各种造型,好多乡里人看到都爱不释手。”周成文说。


多年前,周成文决定重拾这门技艺。“我还清晰记得自己卖出第一件木雕时的心情,当时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钱买更好的工具了。”周成文说,虽然钱不多,但被人认可感到很开心。周成文告诉笔者说,他的梦想就是开一家记住乡愁的木雕工厂!



周成文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周成文吃了不少苦头。一开始,他在家雕刻,但飞舞的木屑呛得家里人直咳嗽,他只好租场地创作。“没钱租工作室,就租了什么都没有的工棚。大山里的冬天摄氏0度以下,裹着厚棉衣也冻得直哆嗦,重庆的夏天摄氏40度以上,没有风扇,仍拿一把人工编织的篾巴扇去凉”周成文说。


周成文的双手布满老茧和伤疤,不像一个年轻人的手,如今的他就走走看看,比划比划。他笑着说,干这行,一些小伤小痛都是“家常便饭”。最困难的时期连一把电锯都没有,一根粗木头要手动锯一整天。


回忆起过去的苦,周成文总是面带笑容。“兜兜转转,我还是从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我觉得很幸运。”周成文说,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感受不到辛苦,只有幸福。


如今,有了自己的工厂,这门技艺日渐迎来属于自己的“幸运时期”。巴南区政府支持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扶持像周成文这样的手艺人,传承非遗文化,石龙镇政府为他提供1000余平方米场地,另外还有用于展览和推广作品的场地。


“老祖宗留下的艺术,如果没人传承就太遗憾了。”比起其他的手艺人,周成文更喜欢称自己为“守艺人”。除了自己的坚守,他也不断将这门技艺教给更多爱好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古御木雕发扬光大,他决定将四川美术学院大学毕业的儿子周奎作为第五代“守艺人”,也就是周氏传统木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周成文周奎父子俩正在欣赏获奖作品,探讨雕刻技艺


(邱道信 文图)


按钮文本
按钮文本
按钮文本